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东西问 | 王学典:为什么说文明对话依然是人类世界消弭纷争的唯一出路?

2021年09月26日 11:17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 ↓小

  (东西问)王学典:为什么说文明对话依然是人类世界消弭纷争的唯一出路?

  中新社济南9月25日电 题:为什么说文明对话依然是人类世界消弭纷争的唯一出路?

  ——专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王学典

  作者 赵晓 邱江波

  正值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少数西方国家再度流行,导致当今世界许多人再次陷入文明冲突不可避免的宿命论悲观情绪中。

  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的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7日即将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开幕前夕,中国著名史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王学典认为,文明冲突是个伪命题,是为掩饰地缘政治利益捏造的借口,冲突并非文明的特征。一个文明在面对不同文明时,总会有智者唤醒该文明自身的外部调节力量。面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也是消弭分歧、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最有效路径。

资料图: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现场。 梁犇 摄
资料图: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现场。 梁犇 摄

  地缘政治对抗并非文明冲突

  王学典认为,开展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一直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

  曾连续担任5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组总负责人、负责论坛学术主题和分论坛议题设置,王学典回顾道,尼山论坛创立之初,就尝试用对话解决长久以来人类世界存在的各种纷争。第二届论坛召开时,世界正面临着剧烈冲突,论坛议题设置者们就提出从古老的东方智慧中探寻更睿智的态度和方法,以消弭这些纷争,促成世界达到和谐目标。时至今日,尼山论坛已经走过十年光景,人类文明备受地缘政治对抗和新冠疫情双重挤压,文明对话看上去有些力不从心,有人甚至对人类命运持有相当悲观的判断。

  “有人甚至认为,这个世界看上去并没有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王学典认为,这并不是文明的过错,也不是文明对话的失误。

  早在2012年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多数与会学者就认为,世界出现的动荡不安和冲突、战争,根本找不到文明和伦理的依据,而是由于利益的诱因、狭隘的认识偏执和对极端主义的追求。

  文明对话的声音尽管有时很微弱,对一些国家和政治组织源于地缘政治利益的行为并没有多少直观的制约力,但学者们始终相信,只要坚持文明对话,文明的内在力量终究会对人类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王学典坦言,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文明对话、民间交流无法正常进行。再加上地缘政治角力有意无意地放大,东西方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误解和隔阂。

  西方部分学者和智库借机再度炒作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渲染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血腥冲突和悲观宿命论,导致许多人对地缘政治冲突采取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

  对此,王学典指出,亨廷顿的这一论点在当下被西方学界重新炒作,对解决当今世界的矛盾冲突和文明间已然存在的问题毫无帮助,甚至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与恐慌。

  王学典认为,“文明冲突论”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回顾世界历史,那些重大冲突和战争,往往都是由政治经济利益矛盾、意识形态分歧所引发,是被打着文明旗号、披着文明冲突外衣的霸权主义、极端主义所支配,并非由文明本身的差异挑起。

  “文明冲突论”本身还暗含着傲慢的文明优越感,即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与文明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其他与自身价值观念、文明体系不一致的国家进行刻意打压、排挤,拒绝与他国文明共存。这一论调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未来历史性悲剧宿命和价值撕裂,走向彻底否定通过对话交流、和平谈判解决冲突的可能性。

  事实上,单纯的文明差异并不会导向冲突,冲突绝大多数源于地缘政治对抗和经济利益争夺。漫长的人类发展史无数次证明,战争和政治冲突给人类和文明带来巨大灾难,不同文明或不同生活方式相处的最好办法是对话,这才是解决文明之间如何相处问题的成本最小方式。“文明的冲突是个死胡同,而文明的对话与融合是条阳光大道。”

  王学典认为,对话是正确的方向,但前提是文明平等和尊重多样性。每种文明各有长短,都代表着人类探索解决生存困境的不同智慧方向,具有强烈的互补性,要捍卫文明多样性,开展多样性文明之间的对话,而不能以傲慢与偏见的态度诋毁和污蔑其他文明。通过对话相互学习,才是人类解决自身问题的最好方式。

资料图:常州春秋淹城,建于中国古代春秋晚期,是尚存最完整的春秋遗址。泱波 摄
资料图:常州春秋淹城,建于中国古代春秋晚期,是尚存最完整的春秋遗址。泱波 摄

  学界要发出理性声音,不应随地缘政治“起舞”

  学术界应该发出理性声音,保持定力和独立思考,更多地关注人类整体命运和社会根本利益。而不要跟着短期的地缘政治“起舞”。王学典主张,“东西方学界之间的冷静、理性交流,是打破僵局、化解分歧的可行路径。”

  追溯中国史,春秋战国时期,同样是冲突格局,在战争风云中,孔子、孟子思考的却是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向,是更为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问题,以理性的思考引领人类走向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未来之路。如何不受地缘政治影响,肩负起探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未来轨迹的特殊使命,是当下东西方学界需要正视的问题。

  面对面交流也同样重要,各自站在大洋彼岸,仅仅依靠视频连线,不利于解决问题。原本在地缘政治对抗的情况下,学界和民间的交流往来仍能正常进行,但新冠疫情的出现和传播给这种自由互动带来沉重打击。疫情的阻隔,导致各国顾忌和疑虑加深,亲近感减少。王学典强调,尽管文明对话“乌云”笼罩,仍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平台,加强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消弭误解与偏见。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国际性论坛、会议的召开,可以为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搭建桥梁,倡导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智慧解决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王学典说:“文明对话中的理性声音,才能让焦灼浮躁的世界冷静下来。”

资料图:2020年,各地游客随团到曲阜尼山圣境观光旅游。 赵晓 摄
资料图:2020年,各地游客随团到曲阜尼山圣境观光旅游。 赵晓 摄

  超越傲慢与偏见,寻找共同价值观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以及“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等系列讲话和观点,从文明对话的角度来理解,也是希望达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互鉴、和谐共存的目的。文明对话与国际传播异曲同工,核心关键点相通。文明对话是一种双向传播,对外传播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同时从其它文明中借鉴智慧和营养。

  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大差异是价值观,文明对话的核心,其实是价值观对话。如何在不同价值观念中寻找到平衡点、公约数,是东西方文明对话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譬如,关于人权的文明对话中,有的国家重视生存权和发展权,有的国家则更看重普遍人权,在对话的议题设置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上述两种不同观点的交叉带。

  王学典列举2014年第三届尼山论坛明湖高端对话,倡导各国学者超越意识形态、寻找共同价值观,譬如从东西方文明中关于“爱”与“善”的价值观认同中,就找到了人类不同文明认可的共同伦理。共同伦理能超越多元信仰间的壁垒。在王学典看来,文明对话应回到探求共同价值观的层面,不应受现实利害的左右,这样才能重建整个人类社会都能接受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标准。

  “最终建构的人类共同价值,既不可能完全是西方的,也不可能完全是东方的,一定是吸取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的共同特点,凝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共性,才会构成未来全球治理与合作的基础。”王学典说:“学术界所能做的,就是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寻找共同基础,把人类文明当中最具有永恒成分的价值融合一起,提炼构建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能够承载人类共同命运的新文明。”(完)

  受访者简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研究。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8-2012 www.china-eu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