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网上招租,遇到骗子。
民众更换驾照,短信网络诈骗伺机而动。
逛社交媒体购物网站,华裔险些陷入骗局。
……
近日,一批新型诈骗手段涌现,你的防骗指南更新了吗?
华人网上招租收假支票,银行“好心”办坏事
美国华裔周先生在网络上发布租房信息招房客,设置每月租金为700美元。
不久他收到一名“租客”的邮件,“租客”自称在悉尼实习,将回美国,银行账户遇到问题无法转账和收款,她会将薪水作为押金让公司直接寄给周先生。
一周后,周先生收到由亚特兰大市一处政府机构开出的支票,写有3973美元。
“租客”表示希望周先生存入支票,减掉押金700美元,剩下的3200美元还给她。
隔天,周先生查看银行账户,发现支票的钱已出现在账户中,他便放心,问“租客”如何给她钱。
对方称转账受限制,希望周先生将这些钱买成美国运通公司礼卡,拍照发给她,这样更快。
提到买礼卡,周先生有所怀疑。不过支票的钱已导入银行账户,显示可动用,他就打消了疑虑。
他买了六张500美元和一张200美元的礼卡,拍照发给“租客”。
又过了三日,银行提醒他说这张支票跳票,他才发现受骗。
周先生咨询银行为何前两日支票显示“可用”也可取出现金,银行告诉他因为他是老客户,所以银行信任。这让他误以为支票没问题。
他再查那几张礼卡,里面的钱早已被转走,质问所谓“租客”,对方含糊其辞,说要问公司,后又称老板外出,没有下文。
防骗贴士:
应了解银行可能会出现将支票钱先提供可用,之后跳票的情况,即使支票显示到账,也勿掉以轻心,注意核实情况。
投资有风险,“高收益”背后藏危机
被“低投入高收益”吸引,新西兰华人Jian(化名)投资了加密货币项目。他通过一个自称位于新西兰的网站完成交易相关注册,网站客服通过微信联系他,指引他完成注册。
Jian决定投资数千新西兰元,对方让他将钱转入一个户名看上去属于企业的账户。
不过转账失败了,对方发来另一个个人账号,Jian有所迟疑,最终还是转账给了对方。
而Jian要求取出这笔钱时,客服都以不同的理由拒绝。
当对方说,他需要缴一笔钱才能取出原来账户中的钱,Jian意识到这是个骗局。
在西班牙,也出现个别跨国金融公司和网站涉嫌通过许诺高额回报,利诱下线投资的情况。
类似非法融资活动运作伊始,诈骗人员通过按时返利增强初期参与人的信任,并鼓励他们在家庭或朋友间传播,诱拉更多成员。
当吸纳资金足够庞大或非法投资遇障碍时,诈骗人员会立即转移所有资金,切断返利链条,给参与人带来损失。
防骗贴士:
把金钱放到拟投资项目前,花时间做调查很重要。针对Jian的遭遇,隶属新西兰政府的金融市场管理局表示,Jian只需在金融服务提供商注册处的网站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相关公司不在该网站上。这意味着,它们不能在新西兰合法提供投资项目。
参与投资过程中,应注意细节,任何信息都可能成为警示信号。比如新西兰这个案例中,用于注册的网站把Auckland拼成Oakland,还留了一个英国的联系地址和美国的电话号码。
总之,投资应选择正规金融渠道,并在过程中注重审查相关机构和平台的资质与合法性。不可贪图高额利诱,摒弃“挣快钱”和“一夜暴富”的想法。
更换驾照,需警惕短信网络诈骗
近期,美国加州车管局了解到,当地发生多起与全真驾照相关的短信网络钓鱼诈骗。
民众向车管局通报,收到短信如“我们的记录表明,必须更新你的联系信息,以符合REAL ID的要求,还请提供最新的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
当民众点继续按钮时,显示信息“需要采取的措施:由于我们对新法规的更新,每个客户都必须更新其联系信息”,且短信中附上一个网络链接。
防骗贴士:
加州车管局声明,不会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电话,询问与驾照号码、社会保险号或财务信息有关的个人信息。
民众收到类似钓鱼短信时,可忽略。如果收到钓鱼电子邮件,可将其转发至报告网络钓鱼工作组。
社交媒体购物网藏骗子,华裔险中招
马来西亚华裔陈先生曾在社交媒体购物网站上相中一套二手沙发,原价接近3000林吉特,他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卖家,准备以对方同意的折扣价900林吉特买下。
然而他3次向卖家要取物地址,对方看了信息却不回。
数小时后,卖家再发信息给陈先生,以不愿降价太多为由,两次提价,更要求陈先生先把钱转至一个银行账户,才会把取物地址发给他。
几番讨价还价,卖家同意把价格定在1200林吉特,前提是陈先生先转账。
陈先生多次要求卖家先把地址发给他,到现场再将现金给对方。对方以诸多理由推诿,硬是不发地址。陈先生越听越不对路,因此取消购物念头。
时隔两天,该卖家再发信息,表示800林吉特可以成交,并要求陈先生先转账,然后他会亲自把沙发送上门。陈先生选择不再理会。
防骗贴士:
在购物网站交易时需提高警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更有保障。
骗徒假扮使馆人员、政府人员,侨胞注意甄别
中国驻德国使领馆、驻韩国使领馆等提醒侨胞,有不法分子冒充使领馆工作人员实施电信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使领馆电话致电当事人,称收到国内有关省市公安机关材料,告诉当事人涉嫌伪造证件、涉刑事或经济犯罪等,已被限制出入境等。他们还提供所谓国内公安机关联系电话,当事人按其提供的电话进行联系,将被诱使提供个人信息,进而被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等,造成经济损失。
另外,驻爱尔兰使馆反映,有自称“都柏林总领事馆”等的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在当地出现,提供所谓办理签证、证件咨询及生活便民信息等,涉嫌诈骗。
类似地,澳大利亚出现骗子冒充当地警察和税务局员工行骗的案例,犯罪分子给受害者打电话,声称当事人的账户卷入犯罪活动等,并指示受害者将钱转移到一个安全的账户,实则钱被转入骗子的账户。
防骗贴士:
驻外使领馆和中国公检法等机关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涉案,更不会以电话方式要求转账汇款。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接可疑电话保持警惕,可挂断电话后拨打相关官方联系电话进行核实。
无论诈骗手段如何翻新,请记住,涉及透露个人信息,涉及钱财交易,务必多个心眼。
愿侨胞都能练就“火眼金睛”,让骗徒无所遁形。
素材来源:美国《世界日报》、新西兰天维网、马来西亚《诗华日报》、中国驻西班牙使馆网站、澳洲网等
作者/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