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月4日电 题:@华侨华人 海外冬季疫情防控科普指南请查收
入冬以来,全球新冠疫情仍在复杂演变。多个国家陆续报告发现变异新冠病毒。疫情传播呈现出“从人到人”和“从物到人”并存的特征。再加上多个节日密集重叠,人员出行频率增加,染疫风险提升,防疫难度增大。
面对冬季疫情,海外的华侨华人、留学生们如何保护好自己?哪些地方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新冠肺炎疫苗打不打?接种疫苗应该注意什么?临近年关,如何防范旅途染疫风险?
关于这些问题,和小侨一起来了解一下。
哪些地方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根据世卫组织网站对公众的建议一栏中,以下这些场所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酒吧、餐厅、健身房、办公室和宗教场所。
在酒吧,人们都在喝酒时聊天,使得环境噪杂,而且必须提高嗓门,才能让人听到,大声讲话时传播病毒的能力最强。餐厅也一样,因为吃饭要摘下口罩,给病毒制造传播的机会。在健身房,人运动时呼吸急促,喘气增大,便于病毒传播。在宗教场所,人们大声祈祷、唱诗等活动,会帮助病毒在空气里传播。
世卫组织还指出,在新冠大流行的11个月中,1000多个滑雪胜地往往促成了新冠疫情在欧洲的蔓延。滑雪不会传播新冠病毒,但游人众多的山区度假胜地会。
随着北半球冬季来临、气温不断下降,研究人员提示新冠病毒的传播可能进一步恶化。研究人员称新冠病毒更喜干、冷环境,尤其在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环境中更易存活。
此外,冬季人们更常在通风条件不佳的室内空间进行社交等各种活动,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
新冠肺炎疫苗打不打?接种疫苗应注意什么?
据报道,截至2020年的最后一天,全球累计约有40个国家开始或即将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这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接种疫苗,有人勇敢尝试,也有人持观望态度。
哪些人不适合接种疫苗?接种时应该注意什么?
美国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网站发文指出,美国新冠疫苗已经于2020年12月14日开始全国注射。目前尚不能注射新冠疫苗的人群包括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孕妇、哺乳的妇女、某些过敏人群、HIV患者、刚刚接种或将要接种另一种疫苗的人群等。
针对疫苗接种,北京市疾控中心也做出科普提示:
不适合接种的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正处在发热、感染等疾病急性期、患免疫缺陷或免疫紊乱的人群以及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等人员。
不在18-59岁接种年龄段范围的人员,需要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数据披露,明确是否后续能够接种。
此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前要关注权威机构和媒体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的禁忌症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等。
临近年关,如何防范旅途染疫风险?
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近期,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发布消息,提醒海外中国公民做好冬季疫情防护,坚持“非必要、不外出、不旅行”。
虽然春节临近,许多人计划回国与亲人团聚,但安全始终是第一考量因素。使领馆建议同胞充分认识旅行风险,如非特殊紧急困难,应暂缓回国。如确需回国,完成核酸检测后务必严格居家隔离,避免检测后感染。
除此之外,还应谨慎选择经第三国中转回国,防止交叉感染。
航班政策方面,2020年12月16日,中国民航局调整国际客运航班熔断措施,对于航空公司同一航线航班,入境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旅客人数达到5个的,将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的时间由1周调整为2周。
乘机人员务必严格按照有关通知,赴指定机构进行检测,及时上传核酸报告、护照复印件、行程单等完整资料。
海外疫情常规防控,如何保护好自己?
随着疫情的长期化,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疲于应对”,出现侥幸、麻痹心理,放松个人防护导致感染。小侨提醒海外同胞提高警惕,切莫松懈,日常防护不可少。
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建议儿童、老年人、患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应尽量减少外出旅行;同时建议,做好旅行防护和行程记录。
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在选购、食用冷冻食品时,避免直接接触;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做好外包装消毒;清洗加工冷冻食品时与熟食分层存放。
科学管理饮食起居,密切关注身体健康,主动调节自身心理情绪,同时通过适量运动、确保睡眠充足、均衡膳食营养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如有不适,应及时联系专业医疗或心理咨询机构就医或咨询,如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疑似症状,或与确诊者有密切接触,请及时检测就医。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中国民航局官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美国《世界日报》、新华网等,作者:韩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