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经济信息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辉煌40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概述

2018年12月09日 17:51   稿件来源:旅罗华人报  【字体:↑大 ↓小
鸟瞰合肥经济开发区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沧桑巨变,40年辉煌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扎实推进开放发展行动计划,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一、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40年,是安徽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纵深推进对外开放的40年,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的40年。全省进出口从1978年的1063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630亿美元(预估数),年均增长约24.3%;实际使用外资从1985年的163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70亿美元(预估数),年均增长约32.4%;实际对外投资从1997年的152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2亿美元(预估数),年均增长约37.4%。

1.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早在1977年,国家批准安徽对香港、澳门地区试办自营出口业务;1978年安徽正式对日本出口109万美元;1981年安徽开办直接进口业务;1990年安徽各市对外贸易起步;2003年安徽进出口突破50亿美元,2006年突破100亿美元,2008年突破200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大幅下降;2012年以后逐步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从贸易主体看,2018年全省进出口业绩企业超过8000家,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71家,过10亿美元企业达到7家。从贸易结构看,2018年,全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208.2亿美元和99.9亿美元,增速分别高达22.9%和32.5%,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达58%和27.8%。从贸易市场看,安徽贸易伙伴已达到219个,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日本、智利、韩国、澳大利亚。

2. 利用外资提质增效。1984年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成为安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34年来,全省累计利用外资约1217亿美元。安徽利用外资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由初期的26万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2679万美元。1992年,设立第一家由世界500强瑞士ABB集团投资的合肥ABB变压器有限公司。到2018年10月底,累计有大众、大陆、博世、康宁、惠而浦、霍尼韦尔、联合利华、日立、三菱、鸿海精密等84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投资设立159家企业。外资来源地由初期的香港地区增加到2018年末的63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方式从传统的合资、合作、独资等扩展到 BOT、TOT、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境外上市等。利用外资领域从初期的轻纺、化工,逐渐扩展到冶金、机械、电子、汽车等工业,农业以及商业、市政建设、教科文等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力度不断加大。

3. 对外投资合作稳步增长。对外投资方面,1997年马钢股份公司在香港设立马钢香港有限公司,开启了安徽生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当年安徽协议对外投资额62万美元,实际对外投资152万美元。预计2018年有85家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100家企业(机构),实际对外投资1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方面,1984年安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分包中国港湾工程公司的科威特阿拉伯科研中心项目,开启了安徽对外承包工程的历程。2018年,全省预计对外承包工程实际完成营业额30亿美元,为1984年的2727倍。

总之,经过40年改革开放,安徽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居民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

40年来的开放发展成就,让我们感到自豪,也使我们更加自信。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离不开全省上下、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离不开开发区、外向型企业和开放战线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共同努力。大家齐心协力推进开放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是坚持对外开放大战略,发展路径逐步清晰。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始终坚持大开放战略不动摇,80年代提出“远学粤闽、近学江浙”;90年代,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九五”时期,提出“外向带动”战略;“十一五”时期,提出“东向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提出“开放发展”战略。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具有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又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可以说“左右逢源”,要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目标,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进大会,标志着新时代安徽开放发展的定位更加精准、开放发展的姿态更加主动、开放发展的舞台更加广阔。

二是坚持打造开放大平台,开放载体逐步夯实。开放合作需要载体支撑,大平台才能形成强支撑。自2005年以来,我省先后成功举办了10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2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以及“开放的中国:锦绣安徽迎客天下”外交部安徽全球推介等重大经贸活动,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成功举办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高端制造业盛会,成为新时代安徽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开发区成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工业园区(各类开发区的前身);1991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1993年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为我省首家国家级经开区。目前,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17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家,数量居全国第4、中西部第1。在2017年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合肥、芜湖经开区分别居全国第11位、15位,进入国家级经开区全国第一方阵;合肥、芜湖中德合作智慧产业园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加快建设。

三是坚持建设开放大通道,开放互联逐步顺畅。20世纪50-70年代,安徽没有对外开放口岸,进出口货物和出入境人员只能从沿海口岸进出。1980年2月,国务院批准我省芜湖口岸对外开放,同年4月,安徽第一批海运出口货物从芜湖港运往香港,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直接外运的历史,当年货运量1000吨。1990年3月,国务院批准合肥航空口岸对港澳地区开放,当年出入境飞行115 架次、出入境旅客6149 人次。截至到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7个,分别是马鞍山港、芜湖港、铜陵港、安庆港、池州港5个水运一类口岸,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2个航空一类口岸,全省一类口岸的数量居中部第1;2014年开通运行合肥中欧班列,截至今年11月底,共开行329列。自1992年我省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芜湖出口加工区获批建设以来,已建成合肥综合保税区、芜湖综合保税区、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和合肥出口加工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合肥空港、蚌埠(皖北)、安庆(皖西南)、安徽皖东南等4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22个公共型保税仓库,以及水果、冰鲜水产品、肉类、粮食、汽车整车等12个进境指定口岸,基本实现了省内区域全覆盖。

四是坚持优化开放大环境,开放意识逐步提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开放发展目标、方向和路径;制定省开放发展行动计划,成立省开放发展专项小组及办公室,各市也相应成立协调机构,建立责任分工、联动协调、跟踪督查、情况通报等工作机制。仅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稳外贸、稳外资、扩大进口、支持跨境电商、促进外资增长、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扩能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开放发展的一整套政策支持体系,这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了强劲支撑。深入推进开放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外资管理和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40年前,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40年来,安徽人争当改革开放先锋,深入推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贡献。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8-2012 www.china-eu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