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军事观察

小国雄心——二战中的罗马尼亚

2017年11月23日 20:57   稿件来源:旅罗华人报  【字体:↑大 ↓小

罗马尼亚女孩

这次我想写的,是二战中欧洲战场一个相当关键的国家:罗马尼亚。她的经历与其他战争中的小国一样具有代表性,但同样也深深刻着罗马尼亚人的坚忍、无奈、勇气和耻辱……

东欧多瑙河和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之间的地区,是一块相当富庶的平原山地交错地带,后来这个地区逐渐被称为“达基(契)亚”,公元2世纪,罗马人在经过多年残酷的战争后,征服了这个地区,这段经历也成了后来“罗马尼亚”国名产生的原因之一。

尽管罗马人不久又丧失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但是罗马的影响却深深印在了这里,哥特人的统治很快被各种各样混乱的局面取代,在几个世纪中,这一地区逐渐出现了三个大的“地区”: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在经过不少游牧民族的“洗礼”(其中包括蒙古人)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基本控制了后两个地区,在第一个地区则与奥地利-匈牙利进行了长期的争夺。到了1699年,似乎尘埃落定了,奥地利(实际上是匈牙利王国)获得特兰西瓦尼亚,土耳其帝国则确定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多少有点“自治”色彩的统治。

不过,随着土耳其帝国日渐腐败和罗当地人的民族意识逐渐产生,这种统治慢慢变得困难起来,相继发生了不少起义,再加上俄国经常“友好”地支持巴尔干各国反对土耳其的行动,因此这片富庶之地逐渐动荡不安起来。奥地利-匈牙利则通过把大量匈牙利人(马扎尔人)和相当数量的德意志人移民入特兰西瓦尼亚来帮助他们巩固统治,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还是比较好控制的。

1848年的欧洲大起义中,也可以看到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燃烧的火焰,虽然起义被镇压下去,但是奥斯曼帝国头脑简单、反应迟钝的统治集团也终于认识到,再想向以前那样统治这些地区已经不可能了。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合并,称罗马尼亚,附属于土耳其帝国。1867年时这个国家实际上已经基本获得了独立的地位。1877年5月9日,在俄国的支持下,罗马尼亚正式宣布独立,次年结束俄土战争的和约中,南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罗斯,在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剩余地区建立了独立的罗马尼亚国家,1881年成为罗马尼亚王国(老王国又称为“雷格特”)。与此同时,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族人虽然不满地看着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越来越多,但奥地利帝国(匈牙利王国)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还是基本稳定的。

尽管罗马尼亚曾经加入俾斯麦的同盟体系,但是他们对特兰西瓦尼亚无法割舍的感情使他们最终无法与奥匈帝国处在一个同盟体系中,虽然俄国占领着比萨拉比亚,但是这是一个需要“以后解决”的问题。

一战中,罗马尼亚在确定至少会获得特兰西瓦尼亚的条件下参加了战争,但是几乎是很快就被德奥土保联军击败,全境都被占领,5月7日他的政府被迫签订了停战协议(不过后来协约国很理解罗政府的处境,宽宏大量地对此事“既往不咎”)

一战后,东欧各国普遍存在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通过回顾光荣的历史,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尽可能多的利益,具体说来,就是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土地,把传说中祖先统治过的土地都纳入自己的国家,波兰和罗马尼亚是典型的代表,这两个国家又因为靠近苏联(俄)而得到了英、法的“特别关照”,为了尽可能加强东欧新兴国家对抗苏联,英法支持波、罗扩大了自己的土地,没想到这实际上削弱了这两个小国。

战后的罗马尼亚,获得了整个特兰西瓦尼亚(无视几百年来这个地区已经出现了大批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布科维纳(这个地区又居住了不少罗塞尼亚人和乌克兰人),比萨拉比亚(同样居住着大批罗塞尼亚人和乌克兰人),南多布罗加(这个地区大多数居民都是保加利亚人)。这种“疯狂”扩张的结果就是罗马尼亚拥有了三个近在咫尺的敌人:元气大伤但骨架仍在、处心积虑报复的苏联,愤恨不平的匈牙利以及心怀不满、嘟嘟囔囔的保加利亚。最终这三个“邻居”将“帮助”罗马尼亚完成一次令它刻骨铭心的“蜕变”……

战后的罗马尼亚,经济上的重建工作做的到是很快(尤其是恢复石油开采方面)但是政治上却陷入了可悲的状态,国王利用政党政治的不成熟,开心地坐在幕后玩弄木偶,虽然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了友好关系,还出现了所谓“小协约国”(最初是匈牙利人对罗、南、捷三国密切关系的嘲笑式的说法),军队的建设也处于一种悲剧式的状态,因为石油开采的大部分收益都被外国公司拿去,而国内的经济重建需要大批资金,即使这样,经济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收复的特兰西瓦尼亚,驱逐了匈牙利地主(包括一些德意志人)的结果却是粮食产量的下降,原因是罗马尼亚人的耕作技术过于落后,而重新大庄园化的改革则激怒了农民,城市中也面临着就业不足的严重问题,1924年,曾经的学生运动领袖科德里亚努建立了铁卫队(Iron Guard)这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的法西斯组织,不过在建立初期,它的影响远无法与宗教政党和农民党相比,但是很快它的机会就会到来。

1929-1933年的大危机对于所有法西斯组织都是个机会,罗马尼亚的铁卫队也是如此,它的“一人一英亩”的口号使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转向了它,在城市中也赢得了一些对现状不满的人的拥护,不过在议会选举中,巧妙控制下的选举可以保证铁卫队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微不足道的状态。

尽管混乱的政治状态在持续,不过国王卡罗尔显然是很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经过几年的操纵,到了30年代后半期,以国王为核心的半独裁统治模式确定了下来,尤其在外交政策方面,国王决心利用罗马尼亚的“宝贝”石油来帮助自己的国家赢得安全和尊严,可惜的是,这最终被证明只是一个梦想。

隔壁的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亚人还好说,但是德涅斯特河对岸的苏联逐渐在恢复元气,尤其是它庞大的军队,如果说效率上的提高还比较有限,但是规模和装备上无疑是更强大了,罗马尼亚的武器更新则还是不紧不慢地进行着(还是由于石油收入控制权问题)不过苏联人暂时还不愿意去动背后有英法两个靠山的罗马尼亚,尤其是还要担心德国人把它夺走。

不过危机还是来了,1940年5月对于罗马尼亚来说就好像噩梦的开始,尽管对英法的虚弱和犹豫有一定认识,但罗军政各界的头头脑脑们还是以震惊夹杂着恐惧的心态看着德国人横扫西欧,曾经坚持了四年的法国在一个半月内投降,英国人丢下了所有重装备,几乎是空着手回到了他们的岛上,德国的胜利似乎就是眼前。尽管卡罗尔曾经加强了和德国的关系,但是匈牙利与德国的密切关系是众所周知的,罗马尼亚即使倒向胜利者,似乎也晚了一些。当罗马尼亚人接到邀请,去维也纳参加与匈牙利和德意的会谈时候,他们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也做好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让步的准备,但或许他们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次他们难以接受的“裁决”(即第二次维也纳裁决,1940年8月30日)

这次裁决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罗马尼亚失去了接近半个特兰西瓦尼亚,虽然根据德国和意大利后来的统计,那块土地上52%的居民是匈牙利人或说匈牙利语的人,不过罗马尼亚人显然不准备听这些。如果说他们对于此前苏联夺去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更多的是无奈的话。但是对于仲裁,他们感到极度愤怒。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保加利亚发现可以好好利用一下他们和德国的友谊,德国人也决定让卡罗尔彻底明白不重视德国的“友谊”会是什么结果,于是在德国的帮助下,1940年9月7日,保罗签订了《克拉约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大部分居民是保加利亚人)割让给保加利亚。

黄色区域为北特兰西瓦尼亚,即割让给匈牙利的部分

这一连串的屈辱让罗马尼亚人怒不可遏,不过由于国内政治的混乱,这种愤怒最初并没有给国王多大影响,但是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军队对于国王的这种软弱的举动再也不能接受了,这个时候,扬·安东内斯库出现在了政治舞台上。

安东内斯库在1938年就已经担任了陆军大臣,虽然他被认为是一个亲英派,但他与铁卫军有着非常暧昧的关系(有的说法是他加入了铁卫军),而且随着法国的战败,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看来,德国必将赢得战争,而只有和德国站在一起,才能保护罗马尼亚,一连串领土的失去非但没有动摇他的这种观念,反而加深了他的看法。

而德国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位“出色”的将军,鉴于他在军队中很高的影响力以及他个人被评价为“意志坚强,决策果断”等等的品质,他受到了德国人的青睐。在德国人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他于1940年9月4日出任首相,5日就迫使卡罗尔退位,议会被解散,仅有的一点“自由”也没有了,铁卫军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随后德军以协助训练军队等理由进入该国,把罗马尼亚紧紧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

不过安东内斯库并不昏庸,对于铁卫军在国内为所欲为的举动,他很快也失去了耐心,而且他也无意像铁卫军要求的那样,建立一个“纯洁”的罗马尼亚,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屠杀,而且还可能意味着经济崩溃,以及失去政党领袖和军队的支持。不过幸运的是,安东内斯库在1940年11月22日第一次与希特勒会面就获得了后者的好感和认可,何况德国人重视罗马尼亚的石油,而铁卫军的领导人又被认为是一群无能之辈,德国人于是决定依靠安东内斯库来稳固他们对罗马尼亚的统治。1941年1月,铁卫军为了实现他们那虚无缥缈的“理想”,决定和这位“背叛”了他们信念的独裁将军开战,然而德国人坐视不管,罗马尼亚军队则狠狠打击了这些闹事分子,于是铁卫军的头头霍里亚·西马丢下他的“理想”跑到德国去了。

同时安东内斯库继续建立他的秩序:1941年2月15日,所有的政党都遭到取缔。这位自封为“首领”的军人终于可以几乎没有阻碍的独揽大权了,不过对于从前的老罗马尼亚政治人物,他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逮捕(这点和元首倒是不同),而这些人最终会在推翻他的行动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对罗马尼亚人来说是个大日子,这一天他们和苏联开战了,不过他们有盟国。6月12日安东内斯库与希特勒见面,后者通知了他与苏联开战的事情,同时表示罗马尼亚除了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地区,还可以在德涅斯特河以东得到补偿,据说“首领”兴高采烈地喊道:“我自然将从第一天起就支持你,如果要打斯拉夫人,你永远可以依靠罗马尼亚。”

战争爆发的时候,30多个师的罗军和德军一起发动了进攻(虽然装备仍然非常可怜),罗国内民众的心态则相当有趣,收复失地、他们是非常赞成的;抢在匈牙利前面和德国站在一起,还让他们有了一点自豪感;但是与英国交战的可能,则成为了这一片阳光下似乎唯一的阴影……

随着罗马尼亚军队的进军,越来越多的伤亡开始出现了,虽然10月16日,在德国军队的支援下,罗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攻占了敖德萨,安东内斯库得意洋洋地宣布建立外尼斯特里亚区,管辖征服的新领土,但罗马尼亚人的不满已经越来越强烈,他们注意到了匈牙利人只派出了一支力量有限的队伍,而罗马尼亚最好的部队都已经投入了战争。农民党和自由党的不少人物(尤其是很有影响力的马纽),都建议减少在苏联战场的投入,在他们看来,“必须”把一部分罗马尼亚军队调回本土,以便防备匈牙利人,后者的军队也已经动员了起来。1941年11月8日,在德国元帅凯特尔参加的祝捷式上,发生了著名的事件:一些罗马尼亚人当着这位“贵宾”叫道:“还我特兰西瓦尼亚!”不过德国人暂时无意这么做。而1941年的结束对罗马尼亚人来说也是相当不愉快的,12月6日,英国对罗马尼亚宣战,这让不少罗马尼亚人感到震惊和恐慌;12月12日,“首领”向美国宣战。这使罗马尼亚人发现,他们正在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作战,而他们的依靠,仅仅是德国人而已。

罗马尼亚的豆丁坦克

1942年对罗马尼亚来说可以说是灾难之年,不过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似乎还是非常平静的,追捕犹太人的行动逐渐减少,虽然不停有新的军队派往苏联,但是看到匈牙利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罗马尼亚人还是颇为安心的。唯一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国、斯洛伐克结成了一个“新小协约国”(或者叫变种小协约国),对付的对象当然还是匈牙利,一度传出这三个国家会联合向匈牙利开战的说法,当然德国人迅速就压服了他的爱闹事的盟友,不过形势很快给了德国和整个轴心集团沉重的一击。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起了在斯大林格勒的反击行动,掩护德军侧翼的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第3和第4集团军,拥有一些加强的德国分遣队)迅速被击败,德第6集团军被包围在伏尔加河畔。紧接着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也遭到了同样惨重的损失,德国人也意识到这次失败对他的盟国的影响,后者几乎都已经开始各种和平的努力,因此1943年4月希特勒在克莱斯海姆堡开始会见他的那些盟国的领导人们,很有趣的是,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立刻劝说(或者说请求)他和苏联讲和,同时尽可能在与西方的战争中得到一个好的结束。而“首领”的建议恰恰相反:与西方尽快媾和,全力对付苏联人。不过德国人已经知道罗马尼亚人正在各中立国大搞“和平运动”,因此希特勒狠狠斥责了一番他的这位关系密切的盟友。当时似乎问题都解决了,不过罗马尼亚人很快又经历了一次震撼:意大利退出战争了。

从表面上看,由于意大利一直是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支持者,它的法西斯政权的倒台对罗马尼亚来说甚至可能是好处更多一些。不过问题是包括王室在内,越来越多的罗马尼亚人感觉到,萨伏依王室的这次举动可以做为一个不错的例子,让他们也感觉到可以摆脱德国这条正在下沉的大船,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结局。包括马纽在内,罗政界的人物开始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很快,通过贝奈斯,他们和西方盟国搭上了关系,同时也和苏联人有了接触。尽管苏联人坚持要求把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留在苏联境内,但是对特兰西瓦尼亚,苏联则模糊地支持了罗马尼亚的要求,

有趣的是,尽管马纽一直在“炮轰”首领,但是由他主持的谈判工作其实也得到了安东内斯库的允许,这位元帅并不是头脑糊涂的人,他所希望的,是在保持自己地位(至少不要被清算)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个可接受的和约。对西方是这个态度,对苏联他也是这个态度。更有趣的是,苏联人对安东内斯库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深恶痛绝”,在他们看来,这位曾经“灵活”地改变了自己立场的人物,说不定是一个更好的谈判对象,因为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说不定他会更容易接受苏联对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的兼并。

不过很快苏联人就失望了。1944年3月18日,苏军进抵德涅斯特河,也就是旧的苏罗边界,此时罗军已经丧失了他们曾经获得的所有战利品,在高加索、南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半岛,罗军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惨重损失。3月19日,由于匈牙利人过于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和平的渴望,德国军队侵入了这个国家,而罗马尼亚人从这次事件中看到了收回特兰西瓦尼亚的希望,德国人也鼓励他们这么想象,安东内斯库对他的国民说,如果罗马尼亚证明他们是德国忠诚的盟友,德国或许会将他们魂牵梦绕的特兰西瓦尼亚归还他们,而他们也将获得一个有利的和约。当时的前线局势,由于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虽然它已经完全被驱逐出了乌克兰)司令舍尔纳的努力,已经稳定了下来。这使罗马尼亚人或许是最后一次感觉到他们和德国站在一起还是有些好处的。不过这种感觉持续的时间不长。6月6日,盟军在西线登陆了,很快人们就意识到,德国人无力把盟军赶下大海;6月22日,苏军开始了对白俄罗斯的进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7月13日,苏军又开始了对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进攻,这一连串的打击让罗马尼亚人彻底丧失了信心,包括马纽在内的政治人物决定进行一场政变,推翻仍然坚持与德国人站在一起的安东内斯库,虽然他们希望盟军来“解放”他们,不过时间不站在他们一边。

1944年8月20日,苏军开始了对罗马尼亚的进攻,他们的对手,德国第6集团军(多么熟悉的番号……)和第8集团军的右翼部队,以及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又是熟悉的番号)由于被抽调走了许多德国部队而变得虚弱了,尽管罗马尼亚军队中的大部分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仍然无法阻挡苏军的进攻,仅仅三天后,苏军就威胁了大约四分之三的德国军队和几乎所有罗马尼亚部队的后方。

这种形势无疑让安东内斯库十分焦急,8月23日,当他接到国王的命令,要他去汇报前线形势的时候,他没有听取希特勒的建议(后者要求他不要去王宫),和米哈伊·安东内斯库(他们两人没有血缘关系)前去晋见国王,结果就是被关押了起来,很快罗马尼亚又宣布向德国宣战,国王用军人、农民党人、宗教政党人士、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一起组建了一个联合政府(9月12日该政府与苏联签署了停战协定),这样,罗马尼亚人作为德国盟友的时代结束了。两个安东内斯库的最后结局都很悲惨,尽管他们对自己进行了辩护,但最后都被处决了。

不过罗马尼亚人并没有离开战争,他们的军队参加了对匈牙利的战役,这或许是他们最想做的事情了,在布达佩斯战役中,他们表现的士气高涨,勇猛异常,当由于伤亡过大而被命令后撤休整的时候,罗军士兵居然“颇有怨言”,不过他们的表现,对于他们的国家来说或许太晚了一些。

还应该提一下的一个插曲是,德国人在罗马尼亚倒戈之后,想起了铁卫军的领袖霍里亚·西马,于是让他进行了一次反对国王的广播,甚至还搞起了一个“罗马尼亚国民政府”(1944年12月13日),不过这都是一串闹剧而已。

二战结束后(其实在战争中已经开始进行),罗马尼亚开始了根据新征服者的要求“改组”政府的行动,政府和军队里的“资产阶级”被以各种理由清除出去。终于,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罗马尼亚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可靠的”苏联盟友。在二战中,罗马尼亚经历的东西,当然不是这么一点文字所能涵盖的,但这个国家与很多小国一样,既由于自己的自私,也由于自己的冲动,选择了与似乎的“胜利者”站在一起,最后,他们都付出了或大或小的代价。一个人犯了错误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何况是一个国家呢?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有人指责罗马尼亚军队是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失败的“罪魁祸首”,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努力作战,但是他们被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军队压倒了,这种优势一直保持下去,最终不仅压倒了罗马尼亚人,最后也压倒了似乎不可战胜的德国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8-2012 www.china-eu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