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6月1日电 题:六一儿童节,这群孩子寄出三封信,看哭几十万侨乡父母
儿童节本来就不只是孩子的节日;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是成年人的节日:
是成年人用来提醒自己,大人有着陪伴孩子的伟大使命。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您和孩子是怎么度过的?
中青报不久前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去游乐场游玩、收节日礼物和参加文艺汇演是当下中国孩子过儿童节的主要方式。
无论形式如何,“儿童节要全家一起过”,相信早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
然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虽然衣食无忧,却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即使是在儿童节,“打一通电话、听听爸妈的声音”依然是不少孩子的奢望。
他们就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大小小侨乡的“洋留守儿童”。
今年儿童节,这些孩子寄出了三封信;漂洋过海,看哭了几十万侨乡父母。
第一封信:抱着Ipad睡觉的人
爸爸妈妈:
昨晚我又抱着Ipad睡着了,还是没等到你们的视频通话。
工作又忙起来了吧,我明白。
最近我的视力有点下降。老师来家访,让奶奶监督我,少用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
奶奶说,“知道Ipad损伤视力,但孩子主要靠它和在美国打工的父母聊天、说话,看着孩子抱着Ipad的样子,觉得辛酸,不忍心太严格要求他”。
其实我也知道总盯着屏幕不好。但我就是害怕,一个不小心,错过了您的视频邀请。
最近还有一个感觉,让我觉得很不好。虽然能在视频里看到爸爸妈妈的影像,但您在我心里的印象却好像越来越模糊了。
希望只是我的错觉吧!
第二封信:捧着欧元的“孤儿”
爸爸妈妈:
今天是儿童节,爷爷给我买了一大盒最新版的乐高积木,小伙伴们都很羡慕。
爷爷说,这是爸爸妈妈给你买的,从意大利坐飞机回来的。
我不信,肯定又是爷爷用你们寄回来的钱买的。
去年也是这样。班上同学在商场看到爷爷在给我买礼物,他却非说是你们的心意。
你们一忙起来就把我忘了,我知道。
在咱们青田,像我这样的孩子还有不少。听说大人管我们叫“捧着欧元的精神孤儿”。
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小伙伴总羡慕我有玩不完的玩具,我一点也不高兴。
因为我更羡慕他们每天都能见到爸爸妈妈。
第三封信:格格不入的“外来人”
爸爸妈妈:
班上的小明最近经常不来上课,问他为什么,说下个学期就要被父母接到西班牙,现在学不学习不重要。
这让我有点分心。我记得您说过,还有不到一年,也要把我接到国外读书。
我知道爸爸妈妈的工作越来越好,有条件接我出国。但我不想去。
听小伙伴说,不少像我们这样的“洋留守儿童”,回到国外的父母身边之后,因为沟通不够、文化差异等原因,患上了心理疾病,还有人离家出走。
还听说,美国有一个华人母亲,因为刚刚从国内接去的孩子不听话,就把他在浴缸里淹死了。
这让我感到害怕。
6年不见,我忘了您们的生日、喜好,不知您是否会怪我?
6年不见,我想不到能和您聊些什么,见面时会不会很尴尬?
6年不见,我一直在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下长大,不知道还能不能适应您的教育观念?
5岁回国时,我对这里的一切都不熟悉,感觉自己格格不入。
现在我11岁,国外的生活早就忘了。一想到还要再重新熟悉一次那里的环境,我真的很无助。
这三封“洋留守儿童”写给国外父母的信,是否也令您动容?
因为家庭环境、教育需求或自身经济条件所致,一些出国务工、经商的父母将孩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等亲人照顾。
国内大大小小的侨乡是“洋留守儿童”的聚集地。
例如在浙江省青田县,0-14岁的儿童占12.74%,约2.3万人,其中85%的是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国外,由一方父母或父母以外的监护人在中国国内抚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国外的有8000多名。
仅青田一地就有如此数量,那么放眼全国,“洋留守儿童”又有多少?
这些孩子,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不输甚至胜于同龄人,但在心灵上却欠缺了太多与父母的情感互动;父母因工作繁忙缺乏与孩子的沟通,祖辈因教育观念陈旧无从下手,导致正处于心灵成长期的孩子较易出现孤僻、内向、自卑、浮躁、叛逆等种种心理状况。
与此同时,由于未来生活学习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少孩子在国内时找不到学习目标、提不起兴趣,有的甚至厌学。
这就导致了一种矛盾的局面:
一方面,父母在海外拼命挣钱,一心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们内心焦虑、学业堪忧,他们真正所需的并不是父母努力创造的。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培育出怎样的人,未来我们就将活在怎样的世界。
为了富足的物质生活,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如此培养出的“未来”,是否会尽如您所想?
今天是儿童节,却不仅仅只是孩子的节日;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是成年人的节日:
是成年人用来提醒自己,大人有着陪伴孩子的伟大使命。
您说对吗?
(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付强,ID:qiaowang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