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侨乡传真

“番仔楼”见证闽南番客的拼搏岁月和家国情怀

2016年10月24日 14:26   稿件来源:泉州晚报  【字体:↑大 ↓小

  番,从采从田,从田地采收为番,引申义:左右交替。中国古代称外国为“番”。“过番”,闽粤方言,指离开故土到“番邦”谋生(旧时广东福建人们称到南洋谋生为 “过番”),南洋,也就是现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当我们从世纪大道进入五店市,就像玩穿越一般,从现代霎时来到明、清、民国时期。这里拥有众多的最具特色的闽南红砖厝,大多是“皇宫起”:“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其中,“涴然别墅”等极具西洋风闽南情的“番仔楼”惊诧于眼前。

  走近“草园”,跨上石阶,“涴然别墅”厅前白石匾镌上“武公衍派”,小洋楼前后有阳台突出,屋顶盖水泥勾瓦。十字廊连接两侧房间,东面有突出的六角形小厅,部分辅助用房建在西侧。建筑中大量运用古典柱式,南侧阳台山花装饰几何图案,有书法家虞愚题额“梅山毓秀”。别墅向北一面也开双扇门,北侧阳台三角形山花上题写“双塔大观”,意指北向泉州的开元双塔。门联上“涴泽长流晶丽美,然心建业蔚璋英。”原来,男主人苏孙江先生别号“涴然”,女主人苏家新妇名叫柯美英。

  五店市红砖厝“出砖入石”的建筑风格,据传与“海禁”有关。当时沿海居民内迁30里,当海禁解除时,人们返乡重建因缺少建筑材料,只好把一些碎石碎砖等混在一起垒起屋墙……后来的番仔楼屋顶盖均用水泥勾瓦,水泥在当时是舶来品,只有富豪才用得起的。

  中国人骨子里头有着深厚的故土情怀,多数人一辈子守着家园不愿离开生活故居。在谋生艰难,交通电讯不发达的年代,可见过番是一种逼迫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敢拼敢赢精神的体现。苏孙江和千千万万番仔一样,背井离乡,成为异乡异客。

  在闽粤一带,据说“过番”外迁现象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一种过番习俗。在过去,凡是乡中有人要“过番”,其亲房族人、邻居戚友都要带上土特产、糖果饼之类的礼品前来送行,意在祝福过南洋一路平安,顺利抵达。“番客”“港客”返乡,则是乡邻间一则重大事件,亲朋好友会各自备筵席迎接,意在接风洗尘、庆祝平安,邻里孩童凡探望或围观者均分给糖果饼,人们称之为“番客糖”。说实在话,新中国成立前后糖饼却不是常有的,孩子们是欢呼雀跃的。“番客”则以面巾、浴布、糖果、红包回赠,返番前或开席宴请,或请播电影、演木偶戏高甲戏等酬谢乡邻。此俗今仍盛行,但带物赠物较麻烦,对至亲者,多改送红包、首饰、洋参药材等。

  闽南人爱置业,番客在外发迹了,必然返乡建房置业。苏孙江先生在旧宅基础上翻建涴然别墅。苏孙江、柯美英伉俪家国情怀更加茂盛,深知:振兴家园,教育先行!他们长期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教导诸子继承苏孙江先生关怀教育之志。当时百废待兴,财力物力维艰,番客反哺乡里尤显重要,因此各个侨乡的发展走在了前列。事实上“涴然别墅”苏柯次子苏千墅并不是那么富有,他在香港的办公室不过二十平方米,设备简单,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气派。苏千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我愿意拿出来的,其实比我有钱的人多了,但是我对晋江人从来是无条件的。

  我们参观番仔楼,一边感慨风起云涌的拼搏岁月,一边感恩番仔“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祝福番仔们在番邦一切平安,事业风顺!假如在外不如意了就回来吧,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叶可)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8-2012 www.china-eu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