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欧洲新闻

中英握手,西方世界啥脸色?——习近平访英系列解读(十)

2015年10月23日 14:56   稿件来源:海外网  【字体:↑大 ↓小

/

近日有外国媒体报道,美国方面对英国政府、王室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予的“最红的红地毯礼仪”表示不满。但事实上,美国媒体近日关于此次习近平访英行程及中英关系发展的报道、评论中,这类话题、语气虽有,但并不是“主基调”。

几乎所有美国主流传媒都用一定篇幅报道了习近平此访行程,并提到“黄金十年”、“西方最佳中国伙伴”等英国政府近期给予中英关系的新定义,以及超过此前所有预期的400亿英镑双边合作意向等。当然,部分美国媒体也刻意铺陈了一些在他们看来“不那么愉快”的东西,比如查尔斯王子缺席国宴、欢迎仪式和此后一系列行程中周边出现的小“插曲”,当然还有欣克利角核电站大单所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等等。但上述“小嘀咕”的篇幅普遍有限,甚至一笔带过。

与之相比,德国等欧盟国家的媒体对此更为关注,且忧虑也更加深刻。如《法兰克福汇报》10月20日的专题文章,就对中英合作表示了多方面的忧虑,包括“盟友的质疑”、“会影响与美国关系”(提到此前英国执意加入亚投行引发的风波)、“安全专家和价值观捍卫者对中国投资英国核电站的安全警告”等。10月21日的《南德意志报》的文章则表示,中国和欧洲“在政治层面鲜有合作,地缘政治层面彼此无关痛痒”,因此“在欧洲和英国很难有人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这篇文章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提出质疑,并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摆出“典型大国姿态”,并呼吁欧洲国家“拿出并实施统一的对华政策”。

不难看出,尽管存在一些“不舒服”、“小头疼”,但美国对中英关系的发展并没有普遍表现出过多的顾虑和敏感,这是因为美国对英国、中国都有较深刻了解(其中一个是“老朋友”、“亲表哥”,另一个则是近年来最关注的国家之一),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外交、经济等领域都奉行实用主义哲学,且都是讲究礼仪、语言和外交技巧的国度,对台面上的言行无需过度解读,而实质性的关系则“该怎样就会怎样”。

不仅如此,美国对自身实力和美英关系的牢固性也有足够自信,并不像某些人所渲染的“担心中英关系抢了中美关系的戏”,而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实力,也因多年的“对手戏”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与之相反,欧洲媒体的担心表明,他们对中英关系的发展和中国“成为一个大国”是真有些心病的,而究其原因,恐怕正出在他们自己身上。

相比美国,欧洲各国提及“价值观差异”的更多,这不仅和欧美政党政治的反差有关(美国政党主要是选举机器,而欧洲政党则保留强烈政治色差),也和欧洲人在这方面的传统和执念息息相关(这从难民问题引发的争议就可见一斑),因此他们中许多人会一边和中国做生意、打交道,一边转着“非我族类”的念头;不少“老欧洲”人至今对欧美以外的“新新世界”抱着居高临下的传统态度。

至于“欧洲对华政策统一”、“英国(欧洲)人向钱看”,实际都是老梗,前者早在讨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和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时就在布鲁塞尔响彻云霄,后者则几乎可以在每次中国高级领导人访欧、或欧洲高级领导人访华时听到,而这恰是许多欧洲人最大的心病——《南德意志报》文章坦言,“欧盟28国从来无法形成统一的对华立场、政策”(其实是欧盟的机制导致他们几乎无法在任何问题上形成统一的立场、政策)。

头疼也好,心病也罢,中国就在那里,各国对华政策也必然需要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去实施和调整,即便要谈些“不愉快话题”,也同样要建立在实力和交情的基础上:默克尔被公认是“最善于和中国领导人谈人权的欧洲领导人”,中国方面也“最听得进去”,而德国恰是中国在欧洲最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8-2012 www.china-eu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