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过程中,9月24日,中国国防部对外宣布,中美双方正式签署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新增“军事危机通报”附件、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新增“空中相遇”附件。这标志着中美“两个互信机制”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给中美危机管控又加上了一把“安全锁”,对于双方增进战略互信、避免误解误判和海空意外事件具有积极意义,为推动建立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有效管控危机,避免冲突,是实现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提前和重要条件。因此,管控中美危机,尤其是军事危机受到中美两国元首的高度重视。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达成关于中美两军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共识。为落实这一共识,两国国防部就上述“两个互信机制”建设开展了密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军事危机通报”附件,旨在通过双方国防部直通电话,改进和规范军事危机信息相互通报,以减少风险、增进互信,主要内容包括军事危机通报机制的目的、范围、目标、程序和组织实施等。
“空中相遇”附件,是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主要明确了军用航空器空中相遇时双方飞行员保持安全飞行的规则,以及沟通联络基本原则、建立或发布危险区或警告区的特定区域规则、和平时期安全保证措施、突发情况现场协调规则等内容,旨在确保飞行安全,避免发生海空意外事件,增进相互信任。
进入新世纪来,美军加大了对华空中和海上侦查监视力度。中美两国军机军舰相遇的几率大幅增加,发生意外的情况也出现同步增长。2001年,一架中国战斗机在南海上空和美国海军的电子侦察机EP-3发生碰撞,造成中国一名飞行员牺牲、中方飞机坠毁、美国飞机迫降的严重后果。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中美两军在南海和东海区域接触进一步增多,出现海空意外事件的可能性正在日益增多。2013年12月,美军考本斯号巡洋舰与中国辽宁舰编队在南海相遇事件,两支舰队相距只有91米;2014年8月19日,一架美军P-8A“海神”侦察机在距海南岛以东约220海里处被中国空军一架歼-11战机拦截,两机最近距离小于10米……这些都凸显了中美两军建立完善海空危机管控机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必须承认,中美两军在战略思维、军事思想和军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也有相互猜疑和对抗的成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军存在信任理解不够、交流不够等问题,使得两军在接触中较容易出现误解误判的可能性。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管控,不仅不利于中美两国正常关系的发展,而且还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好在,中美两军关系正也在稳步向前发展。自2013年习奥“庄园会晤”以来,中美在高层互访、战略对话、机制性磋商、联演联训、舰队互访等领域都有积极进展,两军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新的拓展。
海军方面,2014年,在中美两军的共同推动下,多国达成《海上意外相遇规则》;中国海军首次应邀参加美国海军主导的“环太平洋”多国军演,实现两军交往史上的重大突破。陆军方面,双方签署了《中美陆军交流与合作对话机制框架文件》,美国陆军首次派成建制部队来华参加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空中相遇”附件的签署是中美两军建立全面互信机制、避免海空冲突行为迈出的历史性一步,使中美预防军事危机和冲突的行为准则得到完善,促进了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向机制化方向发展。
这是中美两军朝着“不冲突、不对抗”战略目标,在增进互信、管控风险方面迈出了新的积极步伐。必须看到,中美真正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的友好关系的目标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军关系还有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美方作为中美关系的主导者,必须放弃对中国敌视和遏制战略思维,体认到中美互信合作是唯一实现共赢的正确选择,对抗只能两败俱伤。
(王新俊,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