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欧洲新闻

中国经济放缓冲击在华欧洲企业

2015年06月12日 04:14   稿件来源:商业与经济  【字体:↑大 ↓小

/

一名女性走过北京街头一家德国厨房用品公司的广告牌。

        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在华欧洲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公司计划裁员,近六分之一称2014年的收益出现下跌。

不过,商会主席约尔格·伍德克(Jörg Wuttke)周三在北京的一次媒体会议上推介《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5》(Business Confidence Survey 2015)时表示,该组织对541家公司——其中既包括机械制造方面的家族企业,也包括巴斯夫(BASF)这样的跨国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欧洲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尽管它们在重新考虑公司政策。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约尔格·伍德克周三在北京推介《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5》。

“我们没有看到成员在离开,也没有看到欧洲企业在离开中国,”伍德克说。“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它们在其他地方进行新的投资,从而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

“从规模来看,中国实在太重要了,从潜力方面而言也依然如此,没有第二个中国在候场,”伍德克说。他还表示,让企业困扰的一大问题是中国对互联网的限制,还有网络下载的速度——比邻近的韩国慢了五倍。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或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在这种情况下,网速比韩国慢五倍十分欠妥,”伍德克说。

中国政府在使用一个名为“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的网络过滤系统,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名义屏蔽了许多海外网站。

最近几个月,许多中外人士纷纷抱怨,让他们得以摆脱受控的中国互联网环境的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s,简称VPN)无法使用,或者只能断断续续地工作,从而对一系列活动造成了影响,包括国际商务和研究,以及海外家庭支付账单或处理本国日常事务。

调查发现,近60%的企业表示,由于无法在中国境内访问某些网站,网络搜索和分享信息的困难导致了生产率降低,从而让公司业务受到了负面影响。

伍德克表示,“这是个棘手的话题,因为具有多样性”,而且还涉及两大问题:网速和访问控制。他指出,共有大约200万个各式网站无法访问,而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的说法,它们对中国的安全存在威胁,所以必须屏蔽。

“网速问题得到了一定的反馈,政府承诺会进行投资,我们对此表示欢迎;但是在访问控制方面,我们尚未看到任何放松迹象,反倒越来越严格了,”他说。

“特别是其中一些网站提供了对决策至关重要的金融信息,”他说。“这的确是一种商业约束。”

伍德克是德国化工跨国企业巴斯夫驻中国的首席代表。他为试图与中国高层官员讨论网络问题的人提供了一些建议,笑称,“最好是跟他们交谈,而不是发邮件。”

对于欧洲公司来说,政府的歧视性政策导致中国仍然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重重障碍——尤其是,政府采购合同是外企无法进入的领域,尽管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在海外参与此类合同的竞争——但政府去年和今年初掀起的反垄断罚款浪潮可能会有所减弱。

今年,德国汽车公司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和美国芯片生产商高通(Qualcomm)等大型外企遭到中国政府反垄断行为监管机构的重罚,成为这股监管狂潮中的著名案例。很多外国公司觉得监管并不公平,只针对它们,却放过了中国公司。

伍德克没有直接回答该问题是否已经解决的提问,但表示,中国欧盟商会与政府监管机构召开了“非常复杂而棘手”的会议。

“这一结果实际上是政府给予了一定的理解,我们今年年初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他说,不过并未透露细节。发改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政策机构,是负责设定物价水平的几个政府部门之一。

调查显示,总的来说,收入减少的欧洲公司的数量在过去一年中提高了三个百分点,增至15%,但收入增长的公司的数量保持稳定,占60%左右。

将近40%接受调查的欧洲企业计划压缩成本,其中61%的公司表示,会通过裁员来实现这一点。这意味着,有23.7%的公司计划裁员。

不过伍德克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低于其潜力”。

他认为,网络问题、污染及严格的签证政策构成了消极因素的“组合”。

“我觉得是法治、网速、污染及签证政策这些组合因素导致中国的增长低于它的潜力,”他说。

“中国有一种紧迫感,旧的那一套不像过去那么有效了,而新的模式还没有到位,”他说。这里指的是中国想要摆脱廉价生产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模式,向高端产品制造业升级。

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4%,为2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官方预测今年的增速“在7%左右”。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翻译:陈柳、许欣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8-2012 www.china-eu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